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四川黨的建設
分享

“鏈”產業 “聚”人心 做厚民生“幸福賬”

2025年11月14日15:36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雜志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金秋十月,江油市戰旗鎮白沙村的田野上,稻浪翻金。即便遇上連綿的秋雨,村黨委書記劉定木也不再像往年那般焦慮。“從前雨天搶收,稻谷來不及晒,發霉是常事。”他抓起一把新米說,“如今從收割到包裝全在村裡完成,普通米賣到4元一斤,‘富鋅米’要賣上10元至30元。”這背后,是全村3000畝土地集中流轉后搭建的一體化產業鏈。

五年來,白沙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從10萬元躍升至117.26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2萬元。

在江油,像白沙村這樣“強起來”的村子並非個例。近日,綿陽市評出的15個2024年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成效顯著村中,江油佔了5席。問及發展秘訣,劉定木的答案是:“將黨組織的力量凝聚在產業鏈上,發展的果實才能穩穩落進村民口袋。”

破繭——

黨組織精准把脈

“小透明”變身“示范生”

白沙村坐落在芙蓉溪源頭,水土豐饒,稻米品質優良。然而,這個由三個村合並而成的村庄,過去卻因耕地零散、產業薄弱成了“小透明”。“最大連片不到百畝,種糧成本高,年輕人留不住,良田漸漸撂荒。”憶起往昔,劉定木言語中帶著惋惜。

轉機始於村黨組織的精准把脈。“土地不會騙人,關鍵要找對路子。”劉定木說。村黨委決定從土地破題,將閑置土地集中流轉,創新“土地入股+保底分紅”模式,把股權量化到全村3686名村民手中,成立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統一種植經營3000畝水稻。

改革,激活了沉睡的資源。土地連片后,無人機、旋耕機等現代化大型農機大顯身手。農機手丁喜遠一邊操作設備一邊感慨:“現在干活效率翻了好幾倍,加上土地分紅和工資,一年能掙四萬多元!”

黨組織不僅是把准方向的“定盤星”,更是驅動發展的“發動機”。 村黨委全力推動稻米產業走向標准化、品牌化:引進成套加工設備,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注冊“白沙裕農”品牌,攜手科研機構培育高附加值的富鋅水稻。2024年,白沙稻米產值突破900萬元。

產業的腳步並未止於田間。白沙村順勢打造“稻香花海”研學基地,讓城市游客體驗農耕樂趣,稻米文化轉化為新的收入來源。

從“撂荒小透明”到“集體經濟百萬元村”,白沙村的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黨組織的引領和賦能。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變成了村民“日子越來越有盼頭”的笑容。

聚力——

黨員帶頭聚人心

“散裝村”煉成“領頭羊”

距白沙村十多公裡,雙河鎮桂花村演繹著另一場聚力振興的故事。

走進桂花村,水泥路平坦潔淨,現代化豬場錯落而立,連片柑橘園碩果滿枝。生機勃勃的背后,是一場從“散”到“聚”的蛻變。

“土地細碎、人心渙散、黨組織弱,過去村裡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村黨委書記胡義斌意識到,村子要發展,聚人心是第一步。

“黨員要挑重擔、打頭陣。”胡義斌和村“兩委”成員踏田埂、進院壩,從群眾最急迫的出行、用水難題破局。黨員帶頭修路尋水,當自建水泥路通行、清泉流入千家萬戶時,干群之間的隔閡也隨之消融。

這份信任,在后續的發展中轉化為強大合力。村裡籌建育肥豬場面臨近200萬元資金缺口時,黨員帶頭、鄉賢助力、村民跟進,難題迎刃而解。

產業有了,如何聯農帶農?村黨委創新推行“黨建+產業”模式,成立土地、資產、勞務三大合作社,讓零散耕地變身“一塊田”、閑置資源得以盤活、用工需求精准對接。村“兩委”與集體經濟組織“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黨員干部成為發展的“主心骨”。

作為勞務合作社的“金牌調度”,老黨員韓仕軍去年共組織用工1.7萬人次,村民創收160萬元。近6年,村級集體經濟累計分紅309萬元。看著存折上的數字,村民韓朋咧嘴一笑:“這比過去賺得多!跟著村裡干,有奔頭!”

發展成果可感可及,發展活力才能持久不衰。“50%蓄活水、30%美家園、20%暖民心”的收益分配機制,讓桂花村村級集體經濟的“紅利”既變成村民存折上的“真金白銀”,也轉化為鄉村文明的“精神財富”。

抱團——

散珠成串

“小個體”織就“共贏圖”

在江油,鄉村振興的探索從未止步。當單個村的潛力逐步釋放,馬角鎮又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維度——如何讓資源不均、發展參差的六個行政村實現共同富裕?江油馬角六禾興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的應運而生,是鎮黨委推動“抱團發展”的關鍵落子。

深秋的馬角鎮龍宮村,“卡友驛站”建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這個預計年收入超20萬元的項目,是江油馬角六禾興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后推動的首個共建項目。公司負責人、龍宮村黨支部書記程順斌望著初具規模的建筑說:“抱團發展,讓規劃變成了現實。”

馬角鎮6個行政村曾面臨不同的發展瓶頸:龍宮村產業單一,大岳村資源難轉化,印坪村、沉水村等村基礎薄弱。“就像散落的珍珠,雖各有特色,卻難成規模。”馬角鎮副鎮長廖曉丹道出症結所在。

2025年初,在鎮黨委推動下,6個村開始商議聯合發展。起初並非人人支持,有村干部質疑:“我們發展得好,為啥要帶別人?”鎮黨委反復算長遠賬、講共富理:“一個人或許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

8月1日,由6個村聯合出資、按市場化規則運營的江油馬角六禾興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迅速展現出“抱團”的活力:為礦業公司提供物業服務,既解決企業揚塵問題,又實現村民就近就業﹔利用閑置土地建設信號基站,破解通信難題﹔打造“馬角脆柿”品牌,統一收購,解決果農銷售難題。

如今,大岳村的漂流、龍宮村的企業需求與印坪村的生態等各村優勢資源,正在鎮黨委搭建的平台上實現有效對接,正如“散珠”以發展“紅線”串成共贏鏈條。

(《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記者 陳文娟)

(責編:王先進、王珂園)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