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貴州省開陽縣推動農村移風易俗——

減了人情負擔 增了鄰裡情義(鄉見)

本報記者 陳雋逸

2025年09月14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暑期過后,姚紅芬家民宿的客人陸續離開,她又將精力投入到20多畝枇杷的管護中。粗略一算,今年暑期利潤能上10萬元,這些錢能真正落入她的口袋,用於日常生活、民宿維護,甚至還能存下不少。而在4年前,在外務工的姚紅芬大半收入都用於村裡禮尚往來的“人情”支出,“生日酒、升學酒、搬家酒,樣樣不落下,忙了一年沒給自己留下幾個錢。”說起這,姚紅芬連連搖頭。

  改變始於何時?姚紅芬所在的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龍廣村,2021年底隨市、縣的部署啟動“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廁、治風”農村“五治”工作。“治風”通俗來說就是移風易俗,整治亂辦濫辦酒席、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

  接到工作任務后,龍廣村黨支部書記陶大模帶著村“兩委”開始做動員工作。開壩壩會、入戶走訪,在田埂上偶遇也要叮囑一番,陶大模一有空就跟村民們宣傳“新規”。可村民也有疑問:“我過去送出去那麼多錢,現在都‘打水漂’了?”也有村民擔心,這政策會不會是“一陣風”?陶大模掏出開陽縣委、縣政府印發的《開陽縣農村“五治”行動工作方案》解釋:“時間表、路線圖,清清楚楚。”

  經過宣傳引導,2022年初,龍廣村超九成的常住人口簽下了移風易俗承諾書。“承諾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同年7月,陶大模得知,某村民在貴陽置辦新屋,邀請大家赴宴。“酒席在貴陽,許多村民不一定會去,但肯定有人提前到他家送禮。”得知后,他立刻趕往該村民家。

  一進門,陶大模就發現了一個筆記本,翻開一看,上面記錄了13戶村民送的禮金數。陶大模又翻出這名村民本人簽的承諾書,“白紙黑字,村民要面子,很快就答應取消酒席了。”陶大模帶著他一家一戶將禮金退還,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村民看到了我們推動移風易俗的決心,從那以后,龍廣村再也沒有濫辦酒席的了。”陶大模說。

  要堵,也要疏。“政策也不能‘一刀切’,要給群眾人際交往留空間。”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何思念介紹,開陽縣在縣內選擇基礎條件一好一差兩個試點村,成立“鄰裡互助社”,改變辦酒席方式。何思念介紹,“禮金簿”變成了“互助簿”——“誰送了大米,誰幫忙安了電燈,誰又幫忙炒了菜,這是實實在在的鄰裡情義,窮點富點都行得通。”何思念說,目前開陽縣已經成立了20個“鄰裡互助社”,運行效果良好。

  “‘治風’不僅是鄉風文明建設,也是改善農村‘營商環境’。”何思念說。如今,龍廣村風氣清爽,村民有錢、有精力來發展產業,游客來了也舒心。龍廣村依托緊鄰4A級景區南江大峽谷的優勢,發展起了旅居產業,目前村裡有22家企業經營的民宿和28家私人民宿。像姚紅芬這樣的村民紛紛回鄉創業,一邊經營民宿,一邊售賣枇杷、干辣椒等農產品,收入逐年增加。“2024年,我們村人均收入23680元,較2021年提高3000多元。”陶大模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4日 07 版)

(責編:唐宋、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