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95后新農人楊天方——

為農業豐收農民增收探路(在基層)

本報記者 李 蕊

2025年09月14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高河街道郭七樓村的田野裡,大蒜剛被挖出土,套種的辣椒苗已翠綠成片。這片200畝的土地,大蒜、辣椒、玉米正輪番“登場”。

  “這畝地,鮮蒜收了5600斤,套種的辣椒又多掙4000塊。”村民楊春玲抱著過完秤的蒜袋,眉眼舒展。她腳下的土地,得益於創新的生態種植模式——春套辣椒、夏播玉米、秋種大蒜,三種作物在四季輪替中無縫銜接,畝均效益較傳統單作翻了一番。

  這片沃土,正是金鄉縣京信種植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楊天方探索生態種植的鮮活注腳。這些年,他帶領團隊探索作物“周年輪作”模式,通過精准錯峰種植,讓土地全年無休卻生機不減。

  這位畢業於青島理工大學的95后,緣何扎根沃土?故事還要從7年前講起。

  大學畢業時,楊天方打算返鄉就業。一開始,他入職了京信種植專業合作社,從基層技術員干起,識蒜種、挖大蒜、種辣椒。2020年,在合作社嶄露頭角的楊天方牽頭建起“魯西南良種育繁推一體化基地”,從全國各地搜集500余份大蒜種質,開展加代繁育新蒜種。

  起步不易。“初期,團隊資金短缺。500余份種質資源的引進、保存和繁育需要專業實驗室和設備,光是一台恆溫恆濕儲藏櫃,就‘吞掉’合作社半年利潤。”楊天方眉頭緊蹙,“后來,連續兩年遇上極端天氣,‘金蒜5號’抗病性數據全亂了。”

  團隊“牽手”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三年攻堅,“金蒜5號”終於問世,這種新品種蒜頭均直徑達6.5厘米,抗病性提升40%,畝產突破5600斤。更關鍵的是,它的生長期縮短了15天,為后續套種辣椒騰出了寶貴時間。

  “種好田,有門道。”楊天方的筆記本裡,記錄著不同作物的生長周期:大蒜9月播種、次年5月收獲﹔辣椒3月育苗、4月移栽﹔鮮食玉米5月播種、7月收獲……“三茬作物,能否一地塊接力?”楊天方冒出這個大膽的想法。

  反復試驗,他總結出“大蒜、辣椒、鮮食玉米”周年輪作技術:大蒜採收前40天套種辣椒,利用蒜田遮陰保濕的微環境,讓辣椒苗成活率提高20%﹔辣椒苗長成后,在田埂上播種鮮食玉米,玉米可為辣椒遮陰,防止辣椒日灼病,同時能阻擋、誘集害虫,減輕辣椒虫害。

  “頭回見有人在蒜地裡套辣椒、套玉米,能靠譜?”前幾年,楊天方推廣生態種植模式時,郭七樓村村民王傳利曾是執拗的反對者。

  為打消農民的疑慮,楊天方把自家試驗田劃成兩半,一半按傳統單作,一半做輪作示范。

  蒜收時節,王傳利偷偷去瞅:套種的辣椒苗借著蒜葉遮陰,棵棵挺拔成片,再瞧單作區新栽的辣椒苗,被太陽晒得打卷。

  “小伙子種地有一手。”王傳利心想。如今他成了輪作技術的“義務宣傳員”,逢人就講“楊理事長算得准”。

  這樣的轉變並非個例。起初,不少村民擔心輪作周期短、管理麻煩,楊天方手把手教村民看苗情、調水肥。最初,合作社僅有200畝試驗田,如今輻射周邊7個鄉鎮、4.5萬畝耕地,種植戶從32戶增至2.8萬余戶。

  “作為青年新農人,我想一直為農業豐收、農民致富增收探路。”楊天方說。

  (易  鵬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4日 05 版)

(責編:唐宋、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