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紅軍勝利場

2025年08月02日08:08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22

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於2004年5月25日正式建成開館。紀念館展廳以弘揚紅軍長征精神為主題,分為偉大的史詩長征、強渡天險大渡河、勝利會師三個部分,真實再現了當年中國工農紅軍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的偉大場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途中,英雄的紅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鏖戰獨樹鎮,勇克包座,轉戰烏蒙山,擊退上百萬窮凶極惡的追兵阻敵,征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穿越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縱橫十余省,長驅二萬五千裡。”作為人類歷史上的奇跡,紅軍萬裡長征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四川省西南部石棉縣的群山之中,大渡河安順場渡口遠近聞名。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兵敗於此﹔72年后的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在此勝利強渡大渡河,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從石棉縣城出發,沿大渡河向西北驅車半小時到達安順場鎮,下車走不多遠,氣勢宏偉的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便映入眼帘。紀念館依河而建,與對岸的懸崖峭壁遙遙相望。紀念館前的廣場上,巍然矗立著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碑體正面雕刻著巨大的紅軍戰士頭像,戰士的雙眼炯炯地凝望著遠方,似乎在隨時等待著沖鋒的號令。

“一舉強渡勝,三軍大步前”

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前的“紅軍渡”石碑旁,有一條翹首木質“紅軍船”。這是紅軍強渡大渡河時所乘船隻的復制品,長10.5米,寬2.2米,高2.3米。站在“紅軍渡”渡口,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館長周萬任指著湍急的河流說:“當年紅軍的船,就是從這兒開始出發沖過去的。”

“只要過了大渡河,就再也沒有天然屏障能阻擋紅軍前進。”周萬任介紹,作為岷江支流之一,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懸崖陡立,自古無法泅渡。要過河,只能靠木船擺渡,把渡船拉到渡口上游幾裡之外,然后放船,船工奮力闖渡,才能將船斜沖到對岸。當時國民黨軍隊實行“堅壁清野”,在大渡河沿岸嚴密布防,並將船隻統統銷毀,同時調集重兵對中央紅軍圍追堵截,妄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

1935年5月24日,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軍先遣隊急行80多公裡,佔領安順場。劉伯承緊急下達命令:要千方百計找船找船工,抓緊時間渡河,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最終,紅軍戰士在大渡河邊從敵人手中繳獲一條翹首木船。

渡河的希望就寄托在這條木船上。劉伯承命令部隊抓緊時間渡河。紅一團團長楊得志挑選了17名勇士組成渡河奮勇突擊隊。

在紀念館展廳的牆上,記者看到這些勇士的名單,排在最后一位的戰士名叫陳萬清。紅軍進入遵義后進行“擴紅”活動,吸收了幾千名當地青年入伍,陳萬清便是其中之一。他原本不在突擊隊員之列,但這名16歲小戰士堅決要第一批渡河。於是,突擊隊員從原來的16人變成17人。

5月25日上午,嘹亮的沖鋒號吹響,輕重機槍一齊開火,壓制對岸敵人的火力。17名勇士乘坐翹首木船從安順場渡口出發,在當地船工幫助下,向對岸的敵軍陣地駛去。面對敵人的瘋狂掃射,神炮手趙章成將僅有的幾發迫擊炮彈全部射向敵陣地,擊退了敵人。突擊隊成員趁機沖上灘頭,成功控制了渡口。

勇士們強渡大渡河成功后,紅軍又找到三艘船,在77名船工的幫助下,用7天7夜將數千名戰士運送到河對岸。

如今,這77名船工的名單也陳列在紀念館展廳的牆上。77人中,有9人的名字后面標注了紅三角,這是在渡河戰斗中犧牲的船工。在強渡大渡河的戰斗中,紅軍將士們必勝的信念和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干部帶頭、身先士卒的作風極大鼓舞了這些船工。他們中的一些人后來也加入了紅軍。

紅軍勝利渡過大渡河,在敵軍自認為固若金湯的防線上撕開一個口子,更為飛奪瀘定橋、南北夾擊敵軍創造了有利條件。聶榮臻曾賦詩道:“大渡河水險,我非石達開。一舉強渡勝,三軍大步前。”

“彝漢團結好,建設永無疆”

穿行於紀念館各個展廳,不少游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太平軍和中國工農紅軍,兩支隊伍都經歷一系列血戰,在同一個季節到達同一個渡口,為何一個全軍覆沒,一個卻取得勝利?

“紅軍強渡大渡河能夠成功的原因,除了機動靈活的指揮、英勇頑強的作風,還有重要的一條,就是實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周萬任說。

中央紅軍在向大渡河進軍途中,原本有兩條不同路線,卻還是選擇了當年石達開的進軍路線。對此,中國共產黨人有自己的理解——“順利渡過大渡河的關鍵是和彝人關系的處理。”在給劉伯承率領的先遣隊送行時,毛澤東特別囑咐,先遣隊的任務與其說是打仗開路,不如說是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如果紅軍模范地執行民族紀律,取得彝人的信任,強渡大渡河的行動就能成功。

如何順利通過彝區到達安順場渡口?紅軍以一系列紀律要求給出了答案。劉伯承告誡紅軍戰士,彝族人長期受到反動派的壓迫,與漢族人語言不通,因此產生了隔閡。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任何戰士都不許開槍。

為了更好地宣傳紅軍主張,朱德總司令簽署發布了《中國工農紅軍布告》。記者看到,紀念館展櫃裡的這一布告紙頁雖然已經發黃,字跡仍非常清晰:“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在進軍途中,紅軍大力開展宣傳活動,當眾燒毀彝族同胞被迫簽署的換班作人質字據,並開倉放糧,撫慰群眾。紅軍嚴守紀律的行動打動了彝族首領小葉丹的心,使得“彝海結盟”成為現實。僅僅一天時間,紅軍先遣部隊就順利通過被國民黨視為“禁地”的彝區。

在紀念館“疾進安順場”展區,一面“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的紅軍旗靜靜躺在展櫃裡,向人們講述著“彝海結盟”的故事。紅軍在通過彝區時,幫助他們建立了自己的紅色武裝,贈送給他們一批武器彈藥,除此之外,還特意授予小葉丹這面紅軍旗,並任命他為支隊長。

此后多年,小葉丹一直把紅軍旗帶在身邊。當年劉伯承說的“一個指頭沒有勁,十個指頭捏在一起力量就大了”的話,他一直銘記於心。1942年,小葉丹犧牲后,他的妻子把紅軍旗縫進自己百褶裙的夾層裡,隱姓埋名進行保管,直到1950年當地解放,才取出來獻給解放軍。

1983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聽聞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落成,提筆寫下一首詩:“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彝漢團結好,建設永無疆。”這首詩和紅軍旗一起,將人們帶回歷史記憶的深處,也帶給人們深刻啟示——“彝海結盟”作為民族團結和軍民團結的典范,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勝利,是紅軍長征史上光輝的一頁。

“不是圖好事,是心甘情願”

在大渡河邊,紅軍5天內打了兩場生死存亡的戰斗:一場是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另一場是二十二勇士飛奪瀘定橋。兩場戰役一樣驚心動魄,使絕境中的紅軍沖破天塹,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

戰斗結束后,勇士們獲得了軍團的獎勵——每人一身灰軍裝和一雙膠皮鞋。這是當時共產黨人能拿出的最高規格榮譽。

楊得志晚年回憶:“當時全軍穿草鞋行軍,腳板磨爛化膿是常事。膠鞋?隻有重傷員才能領!”

面對這看似微不足道的獎勵,渡河勇士們如獲至寶——不僅因為這雙鞋是對他們勇氣的認可,能讓他們在長征途中更好地行進,更因為他們踏上那條木船,原本就不是為獎賞而戰斗。一雙膠鞋踏碎的是“石達開魔咒”,一身灰軍裝包裹的是為信仰而戰的赤誠。正如楊得志在1928年入黨時所說:“不是圖好事,是心甘情願。”

“信仰堅定,這是紅軍渡過大渡河的最大法寶。”周萬任說。

有了信仰,紅軍戰士們一晝夜強行軍240裡到達瀘定橋﹔有了信仰,小葉丹一家人將紅軍旗珍藏下去﹔有了信仰,受傷被俘的戰士寧死也不說出紅軍大部隊的下落﹔有了信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紅軍,中國共產黨率領的隊伍一路向前,挺進延安,挺進西柏坡,走向全中國。

信仰的傳承,就像大渡河水,日夜奔騰,生生不息。如今,77名船工之一韋崇德的孫子韋蛟一有時間,就到紀念館裡給參觀者講述爺爺當年幫助紅軍過河的故事。

昔日紅軍勝利地,今日紅色新石棉。從1935年到2025年,歷史的車輪前進了90個春秋,當年紅軍征戰的地方,現在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24年,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思政課入選國家文物局、教育部“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建設推介精品項目”。就在記者來紀念館參觀的當天,“長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傳教育活動雅安行在安順場舉行啟動儀式。今天的石棉縣,正著力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資源利用好,讓紅色文化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長征的一個縮影。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成千上萬名普通戰士為了信仰、理想和尊嚴不惜奉獻青春、犧牲生命、前仆后繼、無怨無悔,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頑強斗爭,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史詩。”周萬任說,這種精神品格不僅是革命征程上奪取勝利的思想源泉,也是新征程上中華民族砥礪奮進、創造未來的強大動力。(記者 李自強)

(責編:彭靜、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